自治区优势特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中心由我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南宁学院、广西禄驰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小研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区内外优势学科高校、院所、企业建立的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2023年11月获得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批复。
通过建立自治区优势特色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中心,针对我区贮藏鲜度损失率高和原始鲜度口感保存难、加工产品种类少和技术开发滞后及副产物利用水平低等广西水产品加工共性产业技术痛点:一是(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少、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滞后。火爆全国的水产预制菜产品种类鲜少,市场需求巨大的鱼糜制品较单一,产品的风味调控改善技术研究处于空白。鱼露、呈鲜物质、功能活性产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开发滞后,开发率低;二是副产物利用水平低。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比例不足40%,皮骨等大量浪费,提取效率低、活性功能不高;三是贮藏鲜度损失率高、原始鲜度口感保存难。由于水产品水分含量高、营养丰富,在微生物及脂肪氧化等作用下,鲜度损失率高达25%。先进的鲜度保持技术应用研究不足,鲜度维持产品缺少研发,由于保鲜不当,每年约有8.4%水产品因为鲜度流失和品质降低导致价格较低,造成经济损失极大。集成区内外优势水产品、食品、生物等学科,共同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攻关,突破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预制菜风味调控改善技术、优势特色水产品成套保鲜技术、绿色鲜度保持技术等产业技术瓶颈,解决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为绿色保鲜与鲜度保持技术开发提供新发现和新产品,进一步增强产品品质;同时,预制菜、精深加工、副产物的加工技术研发,能大大提高水产品加工生产方式,挖掘产品附加值,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提升广西水产品加工产业生产水平,加快提高广西水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促进我区水产品产业提质升级,高速发展。
(二)主要功能与任务
1.主要功能
组建后的工程中心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实行主任负责制,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工程中心由办公室、财务室、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预制菜风味调控改善技术、优势特色水产品成套保鲜技术、绿色鲜度保持技术7个部门组成。以罗非鱼、田螺、禾花鱼、牡蛎、金鲳鱼、南美白对虾、大刺鳅、青蟹等优势特色品种为研究重点,以服务水产加工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原则,通过对水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技术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行业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广西优势特色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中存在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同性技术问题,促进广西水产加工贮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科研发展。
一、主要任务
(一)主要核心技术研究任务
工程研究中心主要通过突破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预制菜风味调控改善技术、优势特色水产品成套保鲜技术、绿色鲜度保持技术等产业技术瓶颈,找出关键、精准、有效的解决措施,推动我区水产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设置五个我区水产品加工产业继续解决的产业技术,具体如下:
一是构建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混合鱼糜凝胶特性的协同增效机制,研发新型混合鱼糜加工及植物蛋白替代技术,开发出低脂、高营养的模拟鱼糜产品;研发鱼露、呈鲜味物等产品加工技术,挖掘具有生物调理功效的活性功能组分,研制功能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显著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二是形成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探索皮骨等加工副产物的活性物高效协同提取技术,探究提取组合方法协同增强提取效果的机理,探讨提取方法对蛋白质淀粉样形成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多酶组合体系提取鱼皮明胶技术,开发骨钙和骨胶原的超声波辅助制备技术,提高皮骨中活性物提取产率和效率,改善功能特性。
三是突破预制菜风味调控改善技术。研究环境促氧化因素对水产品肌肉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质的氧化作用机制,探讨脂质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规律,探究水产品在预制菜加工过程中鲜味物损失规律,构建主要大宗水产品预制菜的品质控制技术,建立预制菜生产技术与工艺参数,开发出市场青睐的新型预制菜系。
四是建立主要大宗和特色水产品成套保鲜技术。创新发展基于新鲜度指示蛋白、近红外光谱、气味指纹图谱等技术的新鲜度品质评价方法,研究特定腐败菌群体感应系统引起的鱼肉腐败机制,采用分子模拟等技术筛选出天然群体感应抑制剂,建立抑制腐败菌群体感应系统的靶点保鲜新技术,显著延长低温冷藏水产品的货架期。
五是开发绿色鲜度保持技术。研究低温冷藏下鲜味物损失与肌肉活化水平的协变机制,在分子细胞水平上探索贮藏流通过程中鲜度劣变规律,探究贮藏流通过程中氧化三甲胺还原、组胺生成及加工过程中杂环胺形成等有害胺对鲜度损失的影响机制,针对性研发鲜度维持产品,提高水产品品质特性。
(二)人才队伍培养任务
过政府支持、多方投入、项目纽带、委托研发、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等运行机制,科研与产业联合,工程中心必将为我区优势特色水产行业培养出更多实用技术人才,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实施期间,累计为培养30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研究技术成果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有力保证。
(三)学术交流与合作任务
工程研究中心坚持开展高水平、高层次和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重视邀请高水平学者来桂开展学术活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单位以及顶级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实质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坚持不懈开展人才交流,聘用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来工程研究中心担任外部专家,推动工程研究中心人才赴国内外优势学科高校、院所学习锻炼。
(四)推动成果应用任务
加强成果转化能力,通过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积极对接区内外水产加工企业,开展项目路演活动,支持一批成果知识产权应用示范及转化,推动工程研究中心各方面人才定期去企业调研、蹲点,指导企业技术问题,根据企业技术需求,拟定科研课题,指导企业开展技术升级和改造,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预计带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5-8家。
二、预备期目标
工程中心的规划本着高起点、有战略性又紧贴市场需求的原则,根据水产行业发展的特点,结合实际研发需求,将工作重心和发展方向与我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集中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建成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研发基地,通过建设水产品加工贮藏技术集成科研实验技术平台、水产品加工技术解决方案创新载体平台、高质量的水产品加工研发平台,组建一支超过50人的研发团队,将重大科技成果向规模生产转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环境和能力。
三、中长期(2024 -2027年)目标
(1)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进步一完善工程研究中心,按照功能需求,布置基础理化实验室、加工技术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品质控制实验室、贮藏保鲜实验室、质量安全实验室等,配套学术报告厅、技术管理室,配备大型工程化实验设备及现代化检测分析实验仪器。基于“绿色、低碳、科技、智慧”的研发理念,聚焦水产品健康加工为核心,打造水产品高效智能化生产贮藏工艺流程,积极促进引导广西水产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研究目标
针对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保鲜的存在的技术痛点,通过广西优势特色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研究中心,规划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预制菜风味调控改善技术、优势特色水产品成套保鲜技术、绿色鲜度保持技术等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攻关,开展一系列水产科学试验研究,突破水产品加工贮藏共性产业技术瓶颈,创新出切实可行的水产品加工贮藏技术,三年内预计发表论文25篇,建立相关技术15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制定标准10件以上,研发新产品17个以上。具体目标实施分解如下:
①研究高值化加工利用技术。阐明混合鱼糜凝胶特性的协同增效机制,研发新型混合鱼糜加工技术;建立鱼皮明胶、鱼露、味鲜肽等产品加工技术;将具有生物调理功效的活性功能组分开发成功能保健品、化妆品、食品添加剂等产品。预计发表论文3-5篇,建立相关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标准2件以上,研发新产品5个以上。
②研究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技术。建立鱼皮、骨等加工副产物的活性物高效协同提取技术,解析提取组合方法协同增强提取效果的机制,明确提取方法对蛋白质淀粉样形成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多酶组合体系提取鱼皮明胶技术,开发骨钙和骨胶原的超声波辅助制备技术。预计发表论文3-5篇,建立相关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标准2件以上,研发新产品5种以上。
③研究预制菜风味调控改善技术。阐明环境促氧化因素的氧化作用机制,阐释脂质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规律,揭示水产品在预制菜加工过程中鲜味物损失规律,构建主要大宗水产品预制菜的品质控制技术,建立预制菜生产技术与工艺参数,开发出市场青睐的新型预制菜系。预计发表论文3-5篇,建立相关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标准2件以上,研发预制菜新产品新产品5种以上。
④研究优势特色水产品成套保鲜技术。建立新鲜度品质评价方法,阐明特定腐败菌群体感应系统引起的鱼肉腐败机制,建立保鲜新技术。预计发表论文3-5篇,建立相关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标准2件以上。
⑤开发绿色鲜度保持技术。解析低温冷藏下鲜味物损失与肌肉活化水平的协变机制及贮藏流通过程中鲜度劣变规律,揭示有害胺对鲜度损失的影响机制,研发鲜度维持产品。预计发表论文3-5篇,建立相关技术2-3项,申请发明专利2-3项,制定标准2件以上,开发鲜度维持产品2种以上。
(3)人才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工程,工程中心的重大工作目标还在于人才的培养和使其取得相应的成果,通过政府支持、多方投入、项目纽带、委托研发、技术转让、联合攻关等运行机制,科研与产业联合,工程中心必将为我区优势特色水产行业培养出更多实用技术人才,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累计为企业培训30位以上专业技术人才,成为研究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有力保证。
(4)完善机制
持续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为适应企业规模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工艺和技术装备,并不断推出具有高增值效益的系列产品,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科研—开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